甘肅農業大學——農業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甘肅省重點建設大學
作者:管理員
來源:本站
瀏覽數:7271
發布時間:2019-08-01 11:18:50
基本信息
-
-
外文名稱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主要院系
動物醫學院,農學院,草業學院,林學院,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等
-
-
-
-
-
-
-
-
-
學校屬性
省部共建大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
-
-
-
1939年4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決定在蘭州建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
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將國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改名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
1946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批準,在蘭州設立國立獸醫學院。
1947年7月,由國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領導,甘肅省政府協助進行,改名國立西北 農業專科學校后。
1950年,學校更名為西北獸醫學院。
1951年,更名為西北畜牧獸醫學院。
1951年,西北獸醫學院改名為西北畜牧獸醫學院。
1952年9月30日,經政務院批準,將西北農學院畜牧獸醫系并入西北畜牧獸醫學院。
1958年,西北畜牧獸醫學院從蘭州遷到武威縣黃羊鎮。
1958年,學校與籌建中的甘肅農學院合并成立甘肅農業大學,并遷往武威黃羊鎮辦學。
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學校遷回蘭州市辦學。[1]
1984年10月22日,甘肅農業大學遷建工程在營門灘破土動工。
2012年6月,甘肅省人民政府和農業部簽署協議共建甘肅農業大學。10月,經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組評審,學校獲準新增草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原有的畜牧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重新確認。
2013年5月,學校入圍“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百所高校。
2014年10月,學校入圍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創新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涉及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中草藥栽培與鑒定專業)和動物醫學院申報的復合應用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動物醫學專業)獲批立項。
截至2017年4月,學校設有21個學院(教學部),58個本科專業,蓋農學、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7個學科門類。
院系名稱
|
專業名稱
|
農學院
|
農學
農村區域發展 種子科學與工程
中草藥栽培與鑒定
|
草業學院
|
植物保護
草業科學
草業科學(草坪管理方向)
|
動物醫學院
|
動物醫學
動物醫學(獸醫公共衛生方向)
|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
動物科學
動物科學(畜牧獸醫方向)
水產養殖學
|
林學院
|
林學
園林
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
經濟管理學院
|
經濟學
金融學
市場營銷
財務管理
農林經濟管理
農林經濟管理(基地班)
|
工學院
|
機械設計與自動化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土木工程
水利水電工程
交通運輸
農業機械化與自動化
水文與水資源管理
農業水利工程
農業電氣化
|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
|
生物技術(動物方向)
生物技術(植物方向 生物技術(生物制品方向)
生物技術(生物質能方向)
|
園林學院
|
園藝
設施農業與工程
|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
葡萄與葡萄酒工程
生物工程
|
資源與環境學院
|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地理信息科學
環境工程
農業資源與環境
土地資源管理
|
人文學院
|
法學
秘書學
漢語語文學
公共事業管理
勞動與社會保障
|
理學院
|
應用化學
應用統計學
材料化學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翻譯)
英語(英語語言文學)
英語(商務英語) |
收起
截至2017年4月,學校有教職工1400多人,專任教師11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495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4人,入選“國家杰出專業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農業部“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1人;“甘肅省科技功臣”、“隴人驕子”各1人,甘肅省特聘科技專家4人、領軍人才30人;突貢專家、特貼專家、教學名師等74人。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甘肅省級教學團隊8個。
國家級教學團隊
省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
|
負責人
|
蔬菜學教學團隊 |
郁繼華 |
甘肅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草坪管理)專業教學團隊 |
尚禮 |
2014年官網顯示,學校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一級學科、7個一級博士點學科、8個一級碩士點學科13個省級重點學科。
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草業科學
國家一級學科(1個):獸醫學、畜牧學
省級重點學科(13個):生物學、生態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林學、草學、農林經濟管理
一級博士點學科(7個):獸醫學、生態學、作物學、園藝學、獸草業科學、畜牧學
一級碩士點學科(8個):生物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林學、農業經濟管理、公共管理
- 質量工程截至2014年,學校建有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6個省級重點專業、34門省級精品課程、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5個):動物醫學、草業科學、土地資源管理、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
省級重點專業(6個):農業工程、植物保護、林學、生態學、農林經濟管理、生物科學
省級精品課程(34個):草地培育學、現代農業信息技術、動物醫學院、草原生態化學、中獸醫學、魚類學、有機化學、草坪學、果樹栽培學、機械設計等、旱農學、獸醫產科學、動物遺傳學、草地保護學、動物生物化學、動物生理學、飼料飼養學、獸醫病理解剖學、作物育種學、農業機械學、農業昆蟲學、家畜育種學、設施園藝學、農產品貯運學、基礎生物化學、園林樹木學、植物化學保護、草地資源調查學、植物生理學、普通化學、普通植物病理學、林木遺傳育種學、普通昆蟲學、家畜繁殖學、分析化學、動物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統計附實驗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植物生產類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植物生產類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農業工程綜合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文科實訓中心、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 教學成果截至2014年,學院2次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13項次省級教學成果獎。1984年、1988年兩度被評為“甘肅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1991年被評為“甘肅省科技興農先進集體”、1992年被原國家教委、國家民委評為“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1994年被原國家教委評為“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單位”和“全國高校科技統計先進單位”。1998年以來,先后3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評為社會實踐先進單位;2001年獲蘭州市“文明單位”稱號。1999年,1994年學生工作處獲“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分配工作畢業教育優秀獎”。1998年學校科技處被評為“甘肅科技工作先進集體”。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成果名稱
|
完成人
|
獲獎等級
|
年度
|
制定我國草業科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出版配套教材,規范、提高整體培養水平
|
胡自治 任繼周 劉榮堂 王輝珠 牟新侍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1年
|
動物組織學與胚胎學系列課程建設
|
崔燕 李曉明 楊孝樸 袁莉剛 劉英
|
國家級二等獎
|
2005年
|
校級教學成果獎
成果名稱
|
完成人
|
年度
|
《羊生產學》教材建設
|
趙有璋張漢武 盧泰安 王杰 李建文
|
1999年
|
應用寫作學課程改革的理論實踐
|
邵炳軍 葉小平 王百玲 王亦達 劉朝霞
|
1999年
|
農業工程專業工程力學課程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
郭維俊 張鋒偉 王芬娥 吳建民 趙武云
|
1999年
|
農業院校教學管理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
馬國軍 陳英 曹祿興 康志勝 屈玲
|
1999年
|
“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的創辦與建設
|
張仁陟 石應福 范明 黃素萍 李志強
|
1999年
|
種子工程全程化實踐教學的實施與管理
|
段廷璧 王漢寧 王化俊 彭玉蘭 康志鈺
|
1999年
|
農科碩士研究生英語寫作教學的思路與實踐
|
韓玉萍
|
1999年
|
農業院校農田水利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的改革與實踐
|
田媛 楊具瑞
|
1999年
|
《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
|
牛俊義 柴守璽 張恩和 方子森 關艷榮
|
1999年
|
農產品儲運與加工專業英語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
畢陽 曹力萌 郭玉蓉 贠建明馬麗萍
|
1999年
|
農業院校數學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
李沐春 王萬雄 林慧龍 薛自學 董旺遠
|
1999年
|
植物保護專業昆蟲學科教學內容及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
劉長仲 張新虎 胡占娥 王國利 裴星琳
|
1999年
|
普通化學課程內容的改革與實踐
|
張克讓 虎玉森 王興民 蒲陸梅 肖雯
|
1999年
|
加強草原管理課程建設,編寫配套教材---《草地農學》
|
符義坤 孟憲政 沈星林 李陽春 郝正理
|
1999年
|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中武術教學的一種新方法
|
周萬海 任瑞昌
|
1999年
|
突出農業院校特色,提高實驗室建設水平,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
黃高寶 曹祿興 宋衛信 黃德淑 符曉紅
|
2001年
|
面向二十一世紀甘肅水利,構建新型高效的實踐型教學模式
|
成自勇 施炯林 魏新平 安進強 賈生海
|
2001年
|
獸醫藥理學教學課程改革與實踐
|
葉得河 楊華春 何玉琴 余四九 李曉明
|
2001年
|
水土保持學科建設的實踐
|
蔣志榮 王 立 張玉珍 邸 利 李衛星
|
2001年
|
農業推廣專業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
黃 鵬 張恩和 陳 垣 彭玉蘭 竇學誠
|
2001年
|
高等農業院校《農業工程測量學》標準化實習場地的建設與示范
|
張建生 馬國軍 常莉 權一平 吳曉鵬
|
2001年
|
甘肅農業大學英語教學管理體系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
仁連榮 郭蕊蓮 紀鴻 魏兆民 李玉明
|
2001年
|
高等農業院校鄧小平理論課教學模式研討與實踐
|
韓建民 張方明 李小蘭 尚明瑞
|
2001年
|
植物化學保護學科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
沈慧敏 張新虎 王芬娥 楊寶生 康天芳
|
2001年
|
適應形勢發展要求,努力提高《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教學質量
|
姚永鵬 尚振海 陳煒 閆翔 朱院利
|
2003年
|
加強實踐教學,培養農機化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
趙武云 吳勁鋒 田斌 高曉陽 王芬娥
|
2003年
|
把握普通高校大學生特點,創新素質教育新體系
|
王佐槐 王亦達 李允 王興堂 柳維璽
|
2003年
|
多媒體網絡教學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
|
揚軍煒 孔慶文
|
2003年
|
西部農業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開發服務可行性研究
|
崔立云 馬麗萍 趙小平 王培林
|
2003年
|
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與學科建設
|
王生林 呂劍平 陳秉譜 蔡偉民 李新文
|
2004年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
孔慶文 王文棣 張文政 周曉濤 康靜敏
|
2004年
|
大學語文教程(教材)
|
王佐槐 王百玲 隆滟 劉朝霞 章琦
|
2004年
|
碩士研究生高級植物生理學教學改革研究
|
曹孜義 李唯 李勝 魏小紅 馬靜芳
|
2004年
|
農業院校《食品工程原理》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方法的探索
|
蔣玉梅 蔡原 齊治國 張盛貴 畢陽
|
2004年
|
文獻課計算機網絡教學課件研究
|
劉喜 梁金平 張方 李江林 張曉蘭
|
2004年
|
新時期西部高等農業院校英語教學改革探索
|
呂德文 紀鴻 趙麗萍 郭蕊蓮 李樹棟
|
2004年
|
高等農業院校基于Web的多媒體教學模式設計及應用
|
李廣 康立軍 張萍 王聯國 吳麗麗
|
2004年
|
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培養新型草業人才
|
姚拓 蒲小鵬 劉發央 白小明 劉愛云
|
2004年
|
高等農業院校學生成長成才途徑研究
|
田新會 委華 葛洪駿 杜文華 吉發明
|
2004年
|
拓寬傳統學科領域,加強《特種經濟動物生產學》課程體系建設
|
余四九 滾雙寶 蔡原 王立斌 樊江峰
|
2004年
|
在鄧小平理論教學中提高農業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研究與實踐
|
李小蘭 韓建民 尚明瑞 楊軍煒 侯慶豐
|
2004年
|
案例教學法在毛澤東思想概論教學中的應用
|
劉養卉 劉紹濤
|
2004年
|
甘肅農業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計算機管理與利用系統開發
|
王生榮 曹力萌 甘伯中 張方 馬麗萍
|
2004年
|
農業院校大學生英語寫作教學研究
|
王小麗 呂德文 靳琰李樹棟汪文剛
|
2004年
|
收起
(表格資料來自)[2]
截至2014年,學校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2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保持著學術交流關系,并與美國等國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養計劃”等6個合作辦學項目的實施。
甘肅農業大學2014年官網顯示,學院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4個省級實驗室、2個省級研究所或學會、1個省級研究學會、1個校級研究中心;截至2010年,學校有1個省部共建和省級重點實驗。
●國家級
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甘肅省干旱生境作物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省級
省級實驗室(4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甘肅省干旱生境作物學重點實驗室、草業生態系統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甘肅省草食動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和省級重點實驗(1個):甘肅省干旱生境作物學重點實驗室
省級研究所(2個):高校研究所、農村發展研究院
省級研究學會(1個):中國草原學會
●校級
校級研究中心(1個):研究測試中心
“十一五”以來,全校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000多項,總經費達3.74億元,有195項研究成果獲獎,其中省部級獎84項,授權專利145項;出版專著193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100余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10多篇。截至2014年,全校承擔國家“863”、“97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610多項,在草業科學、動植物育種、旱作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節水農業、動物健康養殖、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為服務“三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序號
|
項目批準號
|
負責人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1
|
31300024
|
李煥宇
|
基于形態和分子特征的甘肅省煤污病菌分類和系統發育研究
|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2
|
31300389
|
李劍峰
|
固沙先鋒植物沙蓬-內生固氮菌的共生固氮機理
|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3
|
31301283
|
馮福學
|
內陸河灌區保護性間作水分耦合效應及其機制研究
|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4
|
31301333
|
彭云玲
|
玉米株型相關的耐旱基因/QTL定位及位點互作效應研究
|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5
|
31301457
|
文鵬程
|
乳鐵蛋白胃腸道降解產物促骨生長功能研究
及其活性中心片段的確定
|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6
|
31360104
|
張鋒
|
適應性行為對生態網絡結構和穩定性影響的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7
|
31360148
|
王克鵬
|
藏藥甘南紅景天(R.gannanica FU)瀕危的生殖生態學
機理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8
|
31360205
|
李毅
|
紅砂自然更新過程的生態學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9
|
31360298
|
李唯
|
釀酒葡萄越冬枝中蔗糖積累與代謝相關酶功能調控機理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0
|
31360315
|
牛俊義
|
基于APSIM模型的旱地胡麻生長模擬及產量預測模型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1
|
31360316
|
陳垣
|
外源Ca2+對青藏高原藥用植物獨一味、甘肅貝母幼苗抗凍性作用機理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2
|
31360317
|
郭鳳霞
|
不同茬口當歸育苗根際微生物多樣性
及其對苗栽質量影響機理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3
|
31360323
|
柴強
|
間作水分高效利用的種間競爭互補機理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4
|
31360382
|
魏娟
|
孜然精油的抗炎功能及其對Toll-like受體信號通路的調控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5
|
31360405
|
贠建民
|
涼州熏醋傳統釀造過程微生物群落演替
對四甲基吡嗪形成的影響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6
|
31360416
|
張忠
|
枯茗醛對粉紅單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活性氧和能量代謝的調控機理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7
|
31360500
|
邱惠珍
|
馬鈴薯莖潰瘍病原菌毒素的鑒定及其作用機理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8
|
31360569
|
曹文俠
|
祁連山高寒灌-草群落交錯區界面特征及響應不同放牧
干擾的生態過程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19
|
31360570
|
魚小軍
|
牦牛和藏羊踐踏對高寒草甸的分異影響機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20
|
31360577
|
杜文華
|
紅三葉高密度遺傳圖譜構建及抗白粉病基因定位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21
|
31360583
|
馬暉玲
|
丁二醇誘導匍匐翦股穎抗病性及其ISR機理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22
|
31360584
|
姚拓
|
東祁連山禾本科牧草根際促生菌(PGPR)
多樣性及其促生機理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23
|
31360594
|
崔燕
|
冷應激因子CIRP和HSP70與牦牛高寒低氧環境的適應性機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24
|
31360595
|
何玉琴
|
高原甘加型藏羊垂體-卵巢軸GTH細胞和受體表達及生殖激素變化規律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25
|
31360620
|
包世俊
|
馬麝病毒性出血癥的病原分離鑒定及其生物學特性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26
|
31371869
|
畢陽
|
能量代謝和線粒體活性氧在硅誘導甜瓜果實抗病反應中的作用機理研究
|
面上項目
|
27
|
41361100
|
單立山
|
紅砂幼苗發生及根系生長對降水變化的響應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28
|
51365002
|
黃曉鵬
|
苜蓿草顆粒制粒過程流體動力學及高效制粒機理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29
|
51365003
|
韓正晟
|
小區小麥育種聯合收獲機無滯種脫粒裝置脫輸流場模擬及其低損傷特性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30
|
51369002
|
成自勇
|
河西地區釀造葡萄水分調控品質機理與控水調質制度研究
|
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收起
(表格資料來源)[4]
甘肅農業大學截至2007年底,館藏文獻總量達158 萬冊/件,其中印刷型中文圖書801905 冊、中文報刊1332 種、外文圖書56601冊、碩博士論文856冊、交換資料和增刊4710份、善本圖書和古籍線裝5350冊、電子圖書190萬冊,視聽資料1104冊、光盤資料1402 張、中文過刊總量27625冊、外文過刊總量24431冊、中外文檢索工具書24208冊(其中中文4673冊,外文19535冊)、縮微資料76件、數據庫光盤7種。二級學院共藏中外文圖書總量59100冊、二級學院共藏中外文過刊總量9712冊、二級學院共藏中外文現刊總量974種。屬學科門類多、多載體的館藏體系,已成為一座館藏文獻資源豐富、管理手段先進的現代化圖書館。生均紙質圖書56.49冊、生均電子圖書133.84冊、年生均新書3.6冊。
圖書館已購進并使用清華同方、萬方、超星電子圖書、超星讀秀,國研網、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OVID、PROQUEST、STN國際聯機檢索系統等中外文數據庫,實現網上文獻信息資源的共享。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是甘肅農業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登草業科學、獸醫、農學、林學、園藝、資源環境、儀器科學、機電工程、農田水利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綜述。本刊每4期正刊,此外,每年還面向社科和行政、教學管理辦1-2期增刊。
截止2014年,《甘肅農業大學學報》先后2次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科技期刊獎。
甘肅農業大學校徽四周線條為圓形,并加內圈,寓意全校師生員工以教學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辦學理念,以及圍繞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這條主線,抓住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能力兩個重點,認真履行高校“四大職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校徽主體由麥穗和牛角組成,整體如同一艘揚帆遠航的船,寓意甘肅農業大學承載著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使命和對未來的憧憬,不畏難險,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麥穗體現學校以農科為優勢和特色、多學科發展的辦學目標;麥穗的剖面圖,像打開的書籍,反映農大師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刻苦學習、孜孜不倦;牛角既代表學校畜牧、獸醫等傳統優勢學科,又標明學校的辦學歷史。
主體圖案下方的“1946”標明學校創建年份。整個標志的圈線、主體圖案、英漢文字、下垂弧線、阿拉伯字均為深綠色。綠色暗喻著生命、發展、永恒,寓意甘肅農業大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生生不息。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校黨委書記
|
張俊宗
|
校黨委副書記、校紀委書記
|
胡云安
|
校黨委常委、校長
|
趙興緒
|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
潘峰
|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
趙興緒
|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
郁繼華
|
副校長
|
畢陽
|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
余四九 |
黨委書記 |
任職時間 |
校長 |
任職時間 |
李 運
|
1957.2~1964.8
|
盛彤笙(院長)
|
1946.7~1957.6
|
王乃夫(代理)
|
1964.8~1965.5
|
彭 應(院長)
|
1958.6~1959.5
|
李克如
|
1965.5~1968.1
|
李克如(校長)
|
1965.5~1968.1
|
張洪軒
|
1972.1~1972.5
|
吳金功(革委會主任)
|
1968.1~1973.5
|
吳金功
|
1972.5~1973.5
|
周學新(革委會主任)
|
1973.5~1978.6
|
周學新
|
1973.5~1978.6
|
吳治國(革委會主任)
|
1978.5~1979.9
|
吳治國
|
1978.5~1979.9
|
朱宣仁(校長)
|
1979.9~1983.8
|
安振
|
1979.9~1982.2
|
陳北亨(校長)
|
1983.8~1987.7
|
王鳴和
|
1982.2~1983.8
|
胡恒覺(校長)
|
1988.5~1991.10
|
楊惇節
|
1987.5~1990.3
|
黃慎釗(校長)
|
1991.10~1998.4
|
赫卓峰
|
1992.8~2002.9
|
王蒂(校長)
|
1999.10~2011.4
|
王家勛
|
2002.9~2011.4
|
黃高寶(校長)
|
2011.04~2012.07
|
王蒂 |
2011.4~2015.5 |
吳建民(校長) |
2013.04~[6] |
草業科學
全國草業領域的黃埔軍校,全國草業學科排名第一,甘肅省省屬院校中唯一的國家重點學科,全國草業領域內的業務骨干70%來自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
在以前的獸醫學院(現在的動物醫學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甘農大都是最好的,在全國也處于前列,畢業生可在獸醫行政管理、畜牧業管理、動物衛生監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動物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進出境檢驗檢疫、公共衛生等機構,以及獸藥與飼料生產及銷售、動物養殖等企業從事專業技術和管理工作,也可進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從事相關教學與研究工作。畢業生可在本校及全國范圍內報考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近年來,有30%左右的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
成立于1986年,是我國目前僅有的三個環境生態類專業之一,主要學習水土保持、荒漠化相關知識,畢業生可在國土資源、水利、水保、農業、林業、環保等部門從事相關規劃、設計、施工、監測、資源開發、工程管理及教學科研等工作;可在本校及全國范圍內報考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一體兩翼、數字國土”(即以土地科學為主體,土地信息技術、測量與制圖技術為兩翼),畢業生就業率很高,在國土、房地產、測繪、城建、農業、水保、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管理或相關專業技術工作
該專業在小麥收獲技術與機具、保護性耕作與機具、種子加工技術與機械、牧草收獲加工機械、甘肅特色作物生產機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優勢,畢業生可在機械行業及有關企業、農業機械管理部門、科研單位、大中專院校從事農業機械及相關裝備的設計制造、科研開發、技術改造、試驗研究、農業機械化規劃和管理、教學與科研、營銷
學校招生辦公室(負責本科生招生工作) :0931-7631109 辦公地址:圖書館西樓205
溫馨提示:研究生招生請聯系研招辦(0931-7631774)
自考及函授招生請聯系繼續教育學院(0931-7631648、0931-7631646)與服務等方面的工作